我同意人们对布施有很多种误解。通常人们认为的布施仅仅带来世俗层面的利益,而有时人们认为布施仅仅具有成佛的意义。所以人们忘记了布施并不仅局限于此,而是有许多不同层面的布施存在。慷慨有很多益处。例如,你可以将布施涵盖为四种不同种类。第一个是物质主义的布施,譬如布施财富。然后当然,你可以给予有情以救护庇佑作为布施,例如拯救他人生命之类。再者就是给予佛法的布施。这点上你必须小心,因为如果你没有具备传法的资格,你可能将他人引入歧途。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标兵和榜样。换而言之,你必须做到完美,你的行为,你的自律都应该为他人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你只是对佛法有了概念上的了解,仅仅掌握了知识层面的部分,这样试着教化别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要点,是你必须付诸实践,以身作则,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最好的礼物,也是最好的布施。这类型的布施者甚至不需要做其他的布施,例如财富布施之类。而最后一种布施就是仁爱友善的布施,这就意味着给布施者可能没有什么物质财富来做财富布施。也许也没有足够的知识能给予佛法的布施,但仁爱友善本身也是一种礼物可以给予。
那么布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通常当人们认为某人慷慨大方或者很好,每个人都认为他很好,仅此而已。人们尊重他们,这只是一种关注,有时他们甚至只是借此炫耀,这一点都不妙,这是一种对你的布施的滥用浪费。
有些人会觉得布施不过是对那些以成佛为目标才会有用的。但这不是真的,因为佛陀自己开示过,他说,如果你想要富有,哪怕你是物质至上的,还是希望自己健康的,年轻的,非常健壮的,或者聪明等,任何一种领域的富有丰足都需要你有布施的心态。这就是佛陀亲自宣说的。
换句话说,很多人希望富贵兴隆,他们想要富有,他们有很多好运,顺心如意,心想事成。世人想要达如此,也愿意会为此做很多事情,有些人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哪怕让自己变得不健康。你知道,有些人变得非常离奇,尝试用省钱来致富。有些人则试图以偷窃等手段来达成目的。
但最关键的是要布施,要布施并不意味着你要舍弃一切,而是要试着去想这四种布施的方式,你可以做到哪一种?比如,你具备进行佛法布施的资格吗?这当然并非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布施。但你绝对有能力友善对待他人。乐于助人通常意味着更多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你要帮助别人,为他人下功夫花时间,而不是总计较得到什么回报,而这本就是一种布施。
而从财物布施来说,你总是试图抓住机会,去赠予他人一些东西。这并不代表需要多么巨大或者海量,也不需要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但你布施的这些东西必须能让你产生神圣的感受,是令你感觉到庄严的,而不是破破烂烂或脆弱不堪的。每当看到外界的需求,你都将之视为一个能带来财富与兴隆的机会。每当你看到一些可以奉献或给予的事项,无论是需要你出力或时间,是需要花费你的精力,还是你的善良,又或者是你的财富,物资或其他任何东西,当看到这些需要我们布施的时刻时,态度很重要,你应该看到的是其中的机会,而不是将它们需要逃避躲开的枷锁。即使你是在购物,也不应该过分的压价,而是思考对方也需要利润,他们应该有盈利,我可以借此利益他们,这样可以帮助到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达成愿望,无论他们所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此思维,如此行事是最好的。
在西方,有时候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有人免费赠予或者非常低廉的价格来售卖什么,会导致得到的人认为一切都不值得。只有当它需要高昂的价格来购买或换取时,人们才会觉得它真的很好。那么你也许不是必须布施不可。而亚洲人则常由某些功德主支付所有的费用,而普罗大众就可以免费获得了,因此他们总是致力于寻找最为便宜的东西。这是一种漫长岁月下的不良习俗,或许是亚洲许多地方在历史上时常贫穷。例如我这样的藏族人,我们长期赤贫,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物质主义就是贫穷的一种表现。因此由于总是短缺,因此养成了坏习惯。即使已经拥有了充足的事物,却依旧感觉还不够,自己必须存钱,内心患得患失,害怕失去一切。因此我想我们亚洲人和西方人在布施上截然不同。亚洲人通病是一切都要讨价还价,不断压价,以这种态度很难累积福德。因为福德也代表一种丰足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财富上的优渥,也涵盖了物资财富和智慧和自信等优秀品质。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说起业力是否具足时,业力并不能和福德划上等号。高等级上的福德和业力是不同的。那些不再被业力所控制的圣众,依旧在累积福德资粮。不是从低层面来说,业力和福德则几乎是一样的,尽管不是百分百——恶业我们不会称之为福德。但是所有善业都可以被称为福德。尽管你不一定具足了那么多的福德,但是每一天你都可以视为一个累积福德资粮的机会。这样的话,你就不需要非表现得多么与众不同的怪异,但是很重要的是有时有些大布施主会慷慨布施所有的花费,而如果你试图借此占便宜的话,这表示你造下了会越来越穷困的未来生。这种做法是确保了自己未来生与贫穷共度。因此你需要意识到不管有多么慷慨的施主富翁伸出援手,我自身也需要自己做些什么。不再聚焦于自己得到什么,而是聚焦于自己可以给予什么,可以做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至于是否接受他人布施,你当然可以接受,我们的根器正如容器一般,如果我们自身没有一种赠予他人的慷慨大度的本性,那么我们就犹如一个破败有洞的器皿一般。无论我们得到了多少,总是无法留住,因为我们的业力不具足,很贫瘠。业力贫瘠同时就是我们没有累积足够多的福德。因此我们应该永远具足慷慨大方的布施态度,而不取决于当下此刻我们的能力是否足够强大。这也是为何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一位非常贫困潦倒的可怜女人,她将他人布施给她仅够用来滋润头发的油供养给佛陀,以此油来点灯。佛陀见证了她这样的行为所造福德更胜过国王以巨大财富斋众僧众许多天所积累的福德。即使在今天,富有的人们承担了支付不假,但是你也需要了解他的行为动机。如果动机是基于自我的傲慢和炫耀争斗之类,尽管付出甚多,而所得必甚少。如果有贫穷者虽然困窘,但是如果他们珍视布施的机会,视为一种与有荣焉的付出机会,他们所积累的福德很可能非常巨大。因此我认为如果人们希望获得富足,兴隆,健康甚至疾速成佛等种种利益,永远应该怀抱庄严荣幸的心态抓住一切机会,尽己所能的给予自己能奉献的友善,实际行动,劳动,时间,金钱等等一切。如果你具备这种奉献和自豪的态度,那么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微小,你总是不断积累福德,会很快富足的,不仅仅是物资金钱上的丰足富有,而是各方各面都富有。同样,不管你现在多么富有(恐怕不是智慧上的富有),哪怕你富可敌国,如果你的态度只是傲慢和攀比之类的,或许好过什么都没有的贫穷,但是这证明你现有积累到的福德也是很浅薄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自观己心的态度,是尊重自豪的态度,还是讨价还价的态度,这是我们应当慎重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