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人們對布施有很多種誤解。有人經常認為布施只帶來世俗尺度的利益,也有人認為布施僅具有修行上的利益。人們忘記了,除了這兩者以外,布施還有很多其他層次的利益。

例如,你可以將布施分為四種不同種類。第一種是物質形式的布施,例如捐贈財富。第二種是你可以給予有情庇護或以拯救生命作為布施。第三種就是佛法的布施,這點是必須小心謹慎的。因為如果你沒有擁有傳法的資格,你可能會將其他人帶往歧途。

更重要的是,你必須成為一個榜樣。你必須做到完美;你的行為,你的戒律,都應該為他人樹立一個好榜樣。如果你僅僅掌握了知識層面的部份,將知識告訴別人是不夠的。最重要的要點,是你必須付諸實行,以身作則,這才是真正的佛法。這是最好的禮物,也是最好的布施。

你知道,這類布施者不需要將注意力放在捐贈物質的那類型布施上。而最後一種布施就是慈愛友善的布施。有些布施者可能沒有物質財富可以捐贈,也沒有很多的知識或者佛法智慧能布施, 但慈愛友善本身已是一份他們在施予別人的真正禮物。

那麼布施帶來的利益是甚麼呢?人們通常認為某人慷慨大方便會是一個好人,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做善事;於是有些布施者是為求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關注,甚至只是為炫耀而做。這樣一點好處也沒有,是浪費了布施的功德。有些人會覺得,布施只是對那些以修行成佛為目標的人才會有用。並不是這樣的,因為佛陀開示過,他說,如果你想要富有,哪怕你是唯物主義的人,或者是希望自己健康、青春、強壯或者聰明等,任何一種領域的富有豐足都需要你的慷慨,這是佛陀親自宣說的。很多人希望富貴興隆,有很多好運,順心如意,心想事成。世人想要如此,然後為此做很多事情,有些人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那怕令到自己變得不健康。

你知道,有些人非常非常吝嗇,嘗試省錢。也有些人試圖以偷竊等手段來達成目的。

但最關鍵的,是要慷慨。布施並不意味著你要捨棄一切,而是要試著去想從這四種布施的方式,思考你可以做到哪一種,例如,你有布施佛法的資格嗎?(這是很困難的)  但你絕對有能力友善對待他人,善意通常意味著更多付諸行動,即是你會幫助其他人,為了他人而工作,而不是總計較得到甚麼回報,這已經是慷慨的布施了。而在物質層面的布施,你也要試圖抓住機會,去捐贈一些東西。這並不需要很多,或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但你要將布施的對像看成是與神聖的連結,因為沒有神聖的東西都是不夠好或脆弱不堪的。所以每當你看到別人的需要,你都將之視為一個能帶來自己財富和豐盛的機會。

每當你看到一些可以貢獻或捐助的事項,無論是需要你工作、時間、能量、善意又或者是你的財富、物資或其他任何東西;你要檢視自己的態度,你要看作是一個機會,而不是逃避躲開。例如你購物的時候,也不應該過分的壓價。要反過來,想想對方也需要利潤,我應該給他們利益,這樣可以幫助到他們的生活,實現他們達成願望,無論他們所求的目標是甚麼。如此思維、如此行事是最好的。

在西方,我們有時候會遇到另一個問題,因為當有人免費贈送或者以非常低廉的價格來售賣甚麼,會導致得到的人認為那東西沒有價值。但是,當人們需要以高昂的價格來購買或換取時,反而會認為這真的是美好和是自己需要的。他們要想想甚麼是慷慨。而在亞洲,我想是由幾位功德主支付所有的費用,而大多數群眾則總想一切都免費,和總是盡力去找最便宜的。這是一種漫長歲月下的習性,像是壞習慣,或許是源自過去亞洲許多地方歷史上很長時間的貧窮。

例如像我這樣的藏族人,我們長期赤貧,從物質主義角度來說是貧困的。因此我總是缺少。這裡已經建立了壞的習性。即使我們各方面都已經擁有了足夠的事物,卻依舊感覺還不夠,內心患得患失,害怕失去一切。因此亞洲人和西方人在布施上截然相反。亞洲人通病是一切都要討價還價,不斷壓價,以這種態度很難累積福德。因為福德就如一種變得豐足的習性,變得豐足並不單單指財富,也涵蓋了物質豐盛、智慧和自信等等,所有好的德性。

這也是為甚麼當我們說起業力時,有一點很重要:我沒有業力;因為業力與福德是劃上等號的。但高等級功德和業力則是不同的。那些不再被業力所控制的聖眾,依然一直在累積功德。但是低等級的業力是與福德相同的,我並不指百分百一樣,例如是惡的業力,我們不會稱之謂福德;但是善的業力,我們便可稱之謂福德。所以當你仍需要累積很多福德時,你應該將每一天都視作積累福德的機會。這樣的話,你便不會再極度吝嗇。但在另一方面也很重要的是,有時候某些大功德主會很慷慨,為其他人布施所有開支或其他,但如果同時又試圖佔便宜的話,這表示你造下了更漫長、更窮困或有其他困難,影響着你的今生和來世。你這種做法是確保了自己生生世世都與貧困共度。這是我現在教導大家必需要注意的事。

因此你需要考慮無論有甚麼慷慨的施主富翁,或是有其他法工幫助你,我自身也需要為自己做些甚麼。所以你不會只是接受,你不會聚焦於自己得到甚麼,而是聚焦於自己可以施予甚麼,可以做甚麼,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可以得到甚麼。

你可以用任何形式去接受,如果我們是一個容器,而我們自身沒有一種贈予他人的慷慨大度的習性,那麼我們這個容器就僅僅猶如一個破敗有洞的容器,接收了多少,便流走多少。不論接收了多少,也必定失去,無法留住。你永遠無法變得豐足,因為你積累的福德太少了。用差劣的方法,你能累積得到的福德也會差劣。因此不論當下自己的能力如何,我們都應該永遠保持樂於慷慨大方的布施態度。這是為甚麼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一位非常貧困潦倒的可憐女人,只擁有僅夠用來滋潤頭髮的少許油,她全用作燈油去供養給佛陀,佛陀見證了她這樣的行為所造福德更勝過國王以巨大財富齋僧多天所積累的福德。就如在今天,儘管富有的人們承擔了支付不假,但是你也需要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如果動機是基於自我的傲慢和炫耀爭鬥之類,儘管付出甚多,而所得福德必不可思議地少。如果有貧窮者雖然困窘,但如果他們珍視布施的機會,並認為是一種與有榮焉的付出機會,他們所積累的福德很可能非常巨大。

因此我認為如果有人希望獲得富足,興隆,健康甚至疾速成佛等種種利益,永遠應該感到榮幸並抓住一切機會,盡己所能的賦予自己能奉獻的友善,實際行動,勞動,時間,金錢等等一切。如果你有這種奉獻和自豪的態度,那麼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微小,你總是不斷積累福德,會很快富足的,不止是物資金錢上的豐足富有,而是在其他各面都富有。同樣,不管你現在多麼富有,如果你的心態只是傲慢和攀比之類的,或許並不完全是零,但是你能積累到的福德也是很淺薄的。所以這就是為甚麼我認為你們應該小心謹慎,撫心自問自己布施時的態度。究竟是為着自己有機會布施而感到榮幸的?還是以討價還價的態度來布施?這是我們必須慎重小心的。

© Copyright 2017 Shar Khentrul Jamphel Lodr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