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理解仁波切的教言,中文版本做了微小调整

堪楚仁波切的音频教言是英文的

今天我想来谈谈什么是忍耐和宽恕?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和不同的哲学在各自观点上又有何不同?总的来说,宽恕是一种被认为良善的品德,我们相信拥有宽恕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宽恕,只有那些有着深厚德行的人才能做到。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即使那些口头上说原谅的人,甚至从表面上看像是原谅了,实际上内心仍然没有真正去谅解和宽容。这种情况是很普通的,在国际上也是普遍存在。

但是,根据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并没有一个人人都熟悉的常用词语来描述宽恕。西藏人只有不同程度地忍耐。他们甚至没有形容耐心、忍受以及宽恕的不同词汇。他们仅仅说有不同种类的忍耐。而在英语中这是非常明确的,在基督教盛行的地区,宽恕是深植于文化中被仰止为完美的理想,每个人都认为绝大多数人应当这样做。如果任何人不能够做到宽恕,会被很快认定为是一个很差的人。而在其他一些文化中,那些没有宽恕容忍之心的人并不会很快被否定。在某些文化中,那些不能够做到宽恕甚至是寻求复仇或是斗争的人反而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格。

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宽恕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好事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也许答案是:是的。当然总的来说,能够做到宽恕的人确实具有贤善的品德,这我同意。但是是否在任何境况之下放之四海而皆准呢?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比如说,当我们提到宽恕,是在明确地指出其他人的行为或多或少是欠妥的,他们已经在一些事情上做错了。宽恕不适用于那些没有做错事的人。但是,事实会永远不变吗?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思考人们为什么会做错事以及造成伤害的程度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去宽恕以及宽恕的益处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要通盘考虑。

首先,当人们对他人做恶时,恶行是有等级之分的,有些行为有点糟糕,有些是比较糟糕,有些却是非常糟糕。

一般来说,作为普通人是无法宽恕所有这些不同程度的恶行的。他们会接二连三地产生一些反应,生气或者厌恶。但如果我们开发了一种良善的品德,一种开阔的思路,一个宽广的视野外加一点智慧,甚至有一些慈悲心,那么我们就能觉察这件事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回应?也就是说有些人的不良行为并不一定真实有害,通常普通人认为有害的行为,从更深的层面细观,可能未必真正有害。

这类情况让每一个人都去原谅和宽容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原谅,当一些事情事不关己,他们所谓的原谅也只是选择忽视或者漠不关心(认为这样足以回应),这种情形下,毋容置疑,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做到宽恕。

这是说,如果缺乏思考或者任何深入地思维,你认为事情很糟糕,但事实并不如此。比方说有些人说你很丑,你看上去长得真是糟糕等等诸如此类。你看上去是否真的很差劲,是否真的很丑,这是人们可以显而易见的。你的相貌在那,这些人们很容易就能有所了知。显然,我们的五官只能识别出简单的事物。你再去议论评判那些事,反而比事情本身更糟糕。 如果我们稍微有点智慧,一点点宽广的视野,这种侮辱很容易被原谅。我们不必去回应,旁观者可以看见他人具有谬见,你是正确的,你不作任何回应证明你是如此平和及明智。因此面对类似情况,每个人都极易怀有宽容之心,并且这样做应该毫无问题。

然而,有一些恶行是比较糟糕的。它们暂时是有害的,但并不会长期有害。从长远来看,他们甚至可能是有利的,或者可能仅仅有一点危害,也可能不会产生影响。它是不可预测的,眼下看上去可能暂时有一些危害。这种情况要被原谅有点难度,但是如果你仔细思维,绝大多数时候采取原谅则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够原谅,说明你很勇敢,你知道任何能原谅这种情形的人,是具有勇气的标志。这不仅仅是善良,也不仅仅是有耐心,而是还很有勇气。这也是有智慧的象征。

还有一些非常恶劣的行为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暂时和长期都极为有害。对于这样的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境下,总是去宽恕并不是好事儿,也没有必要。宽恕不是这样的,并不是这样简单浅显。你需要很认真很谨慎地去思维这些情形,这里我所说的宽恕没有必要,这是指行为上的。在你的意识当中你应该总是有不同程度地宽仁之心,这是好的,这说明你并没有陷入怨恨,愤怒和仇恨之中,这是好事儿。  

但是从行为的层级来看,并没有必要总是去宽恕。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宽恕了每一件事,无论什么等级程度的行为,无论导致何种后果,无论什么情境,你一直袖手旁观,没有反应,这样虽有好的方面,然而这些人也会更加张狂。他们会做更多更多的恶行,为什么?因为放任骄纵,这样会让恶习增长,他们会觉得他们可以对任何人做任何事,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如果他们对每一个人都肆无忌惮,那么当前他们已经伤害了很多人,从长期来看也完全摧毁了他们自己。所以,去挑战他们的恶行使他们得到教训,这是善良的体现。当然教训他们,极其重要的一点在于你的动机是正确的,这至关重要。你的动机必须出于爱和善意。

但是如果你的行为犹如礼貌性地行亲吻礼一般蜻蜓点水,那则毫无必要。你采取了看似非常粗鲁的手段挑战他人,实际完全出于善意和慈悲心,若是这样你可以去做。也就是说当任何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时,你必须去思考,对你,对他人,以及对造恶者带来何种程度地伤害,以及造成损害的后果。

然后,你是否需要去回应,不同程度的回应还是不回应?应对这些情境你需要做出合适的决策。如果你去做了,那就是对自己的训练,同时也是对那些严重损害他人的劣习者的调教。不一定非要等到欺人太甚,如果他们的态度和动机是非常自私的,或者有时他们没有巨大的动机,只是暂时有些恶行。你都可以有所行动。

因此你需要去区分将会发生什么,然后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合适的应对。当然,你的动机必须永远源于慈爱,建立于慈悲和善意之基。这就是说,肢体的反应,语言回应未必看上去那么和颜悦色,但是它并不意味着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具备爱和善意。这是我们需要铭记在心的。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和强调我们的心识和动机,是否以爱、慈悲心和善意为根本?是或不是?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去百分百关注于自他双方的言行举止上。

当然,如果能够有所选择,甚至在肢体层面,温和的行为和柔和的语言固然是很好的,但是有时候并不是最恰当的,此时别无选择,因为对这类人软言好语他们会视若无睹,温和的言行无关痛痒。如果你变得生气、盛怒甚至有点可怕,反而这时候他们会有所收敛。这就是为什么密宗金刚乘,密乘的修行,藏语说”耽娘姆”,即渝盟者,弃义背信之徒。这意味着当有人破坏了清净的三昧耶戒时,神圣清净的誓言失毁了,那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应当再和破誓言者保持联系。

人们时常对这种思想有误解,“哦,我们没有原谅他们,我们没有被原谅等等”人们常会这样想,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为什么说严重的误区呢?因为密乘是最博大精深的教育,蕴含最甚深的修习与誓言,这就是为何清净的誓言是不可思议的,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殊胜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你反行其道违背誓言,也会产生威力巨大的可怕后果。

当有人没有虔敬之心,故意违背了他们的三昧耶誓言,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你知道你破坏了戒律,甚至你知道这有失尊重,你仍然去做了。如果你批判你的胜上师,如果你批判你的善道友,亦或清净的僧团,亦或神圣的金刚坛城,如果你批判了珍贵的教法,亦或清净的传承……如果你那样做了,然后我们想:“哦,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宽恕和原谅你。” 我们仍然和你友好相处,那样的话对双方都会有害。

为什么呢?因为一方仍然是清净神圣的,而另一方则背道而驰。所以如果你继续保持和破誓言者的联结,那么你的清净、受尊重的传承和誓言,每一样都会被染污。那会有负面的影响,当我说负面的影响时,我不是在讨论显相的层面,显相层面的影响当然有可能出现,但主要是指在不易察觉的细微层面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不能仅凭眼识以及意识察觉到的部分,但它的的确确存在。这是极其可能出现的,因为整个宇宙,器世间,甚至是依据科学表述的每一样事物,在细微层面我们虽无法感知,但它们确实在运行着。同理,清净誓言和清净行为的修行,一旦掺杂了这些破誓言的人,和他们共处,你的修行,你的心灵提升进程以及你的证悟都会被延迟,其他人也是同样如此。实际上,它将导致更为严重的恶业,更加有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最好远离这些破誓言者。从身体距离上远离,不共用物质,不相互讨论,不交流思想。但你仍然可以具备慈悲心,你仍然可以有爱心,你仍然可以在意识当中(对这样的人)保有善心。

这意味着你永远不会放弃他们,你只是暂时远离,这并不矛盾。在金刚乘或者大乘佛教中,你不能抛弃甚至怨恨任何一个有情众生,甚至你仅仅放弃一个有情众生都将无法证悟成佛。但是与此同时你却必须暂时与失毁誓言者切断联系,那类蓄意违背三昧耶誓言并且毫无渴求恢复清净戒律的破誓言者,你必须与其切断联系,这也是金刚乘修行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就是在失毁你自己的戒律,失毁你自己清净的誓言。那么你就会变得和这类人一样不再清净。所以如果你不想失毁这种清净的誓言,庄严的戒体,你必须远离失毁誓言者的身语意。

如果你能让对方意识到他们造作的恶业以及危害,你可以去给他们一些教训,甚至是严厉的教训,希望他能够认识到自己曾经做的错事并且产生悔意。对此他应当有所觉醒。这意味着从那时起他已经准备好重新开始,他开始去发露,确认这种悔悟,这种不可思议的甚深的忏悔,他应当通过实际行动向僧团发露忏悔。如果他这样做了,那么僧团和胜上师等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也只有到那时,如果他已经主动地做了修补清净誓言的每一件事,那么他才能被获准重新回归清净的僧团当中。

但在其发露忏悔以及尽力清净誓言之前,你需要远离。如果这个人命终之前都没有准备好修复三昧耶戒,就死去了,你需要保持这种隔断。你可以一直为他来世已准备好发露忏悔作祈祷,或者祈祷他即刻转世,下一世下十世都这样去作祈祷。你,乃至整个僧团每一个人都应当这样去祈祷。

同坛僧团当中的每一个人有共同上师,共同传承,共同灌顶,以及其他共同之处等等,这些人永远都有一个责任,这个责任和誓言是永恒的,不是暂时的。暂时来说,这对双方或无益处。人们通常因为只有极为简单的识别力,因此他们不懂这些。他们用一个简单粗浅的方法去评判非常复杂的事物,去裁决甚深的内涵,因此他们不会理解到(这种金刚坛城的上师道友之间的甚深含义)

博大精深的佛法对普罗大众来说,越来越甚深就会变得越来越繁复。而对清净的利根者来说越是甚深意味着越是富有意义。但是对凡夫人来说越是甚深意味着越来越复杂。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这一点。

然后我们需要来看看用何种方法回应,我们需要宽恕吗?什么样的行为我们不能原谅?这就是说,通过明显的肢体,言论以及意识层面,在意识层面当然我们一直会原谅,但是从身体,语言行为上,不能。简而言之,意识上永远宽恕,永远善良和慈悲,为了他人心灵的安乐,你会永远关心和真正地在乎。但是从人身的角度,肢体、言论和行为,对失毁三昧耶戒者你需要保持距离。你不能像以前一样,你不能和僧团中真正誓言清净的人们一样一视同仁,你们必须与破誓言者保持距离。

综上所述,如果你严谨地思维,那么你会在一个更为甚深的层面理解它,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宽恕与否,不是非黑即白。以上我所提到的,在任何情境下你们都需要去认真地思考,每一位尝试去理解,如此你们必将获益匪浅。

© Copyright 2017 Shar Khentrul Jamphel Lodrö